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第二次集训第一天简报
据说希腊神庙的门口写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哲学的诘问,是人类的永恒命运。
作为认知行为治疗师,我们自身的情绪风格,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和来访者相处,也决定了我们在治疗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所以,第二次集训开篇第一天,Jan老师给我们的内容,就是《CBT中的自我体验》。
一、情绪是看不见的命运,我们要学的是转身回握命运的手。
“Everybody knows what an emotion is, until asked to give a definition.” 貌似每个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可是真正诠释起来,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
社会上一度流行“情商”管理的话题,似乎“情绪”在工作场合以及社会交际场合成了一个必须要隐藏甚至是和职业角色背离的名词。而Jan老师诚恳地提出:其实我们的情绪模式,不得不受到生理,或者说,基因模式的影响。而社会文化、我们的基本需求糅合其中,形成了一个“情绪丛林”——除非借助于专业的慧眼,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迷失其中。
我们往往在复杂的“情绪丛林”中一叶障目,仅仅感知到其中的一两种“看得见”的情绪,而暗流涌动的那些不被觉察的情绪,才是真正左右我们行为乃至人生的因素。表面上看起来的“行为问题”乃至“人格问题”,深究其中,总有不易觉察,没有被关注和处理的情绪,成为行为背后的“核心推动力”。
所以,我们如同勘探矿藏一般,凝视自己的内心,努力看清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情绪,并且给出方法,让它们重建天光,得以调节和处理。
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情绪调节技术重在基本功训练
选择了做治疗师,第一个需要关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所以,无论我们如何资深,都不可以挥洒自如,而是步步如履薄冰,踏踏实实苦练基本功,积极自我反省。这也是我们中德认知行为治疗班的传统。
1、注重基础理论的来处,注重每个治疗理论的背景和出处。
情绪的调节,需要运用专业的技术和工作方法,比如Gross 和Thompson 在2007年提出的ER情绪调节法,提出“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表达抑制”这样的方法,帮助我们自己直面情绪,以求适应。在德国最新的研究理论中也提及“情绪胜任力”的模型。DBT也成为了我们用以情绪调节的技术和方法。这些理论和工作方法,不仅仅帮助我们达成和自己的和解,也为了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中的情绪处理,能够感知并且调节他人的情绪。
2、注重知识储备,学习心理基本情绪种类的理论教育。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即便是高学历的人才,也有很多人很难精准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并且给它一个准确的名字。所以,很多人在含糊其辞的“情绪”中,难以觉察自己到底是在害怕,还是心怀深深的悲伤。这就容易给自己带来心理的困扰。更不要说,我们的社会文化从来不鼓励人坦诚公开地表达情绪。所以,多少人其实会把情绪压抑下去,让身体的症状当了情绪的替罪羊。
我们作为治疗师,需要像个调香师一样,从复杂的情绪中,嗅闻出它的底色——人类最基础的喜怒哀惧,一经混合,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帮助来访者还原——这样的觉察,恰恰是疗愈的开始。
3、储备“工具”,关注“情绪硬币”背后深藏的诉求
我们感动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其实往往忽略了,情绪它也是我们命运的操盘手,它左右我们的个人原则,禁锢或者打开我们和世界的边界。
所以,Jan老师展示了他的咨询案例中,如何运用“情绪硬币”的工作方法帮助一个年逾花甲的男性,如何在自己的“暴脾气”背后,看到了深深的恐惧与哀伤。
作为治疗师,我们凝视情绪,深知没有完美的人,自然没有完美的情绪风格。而那些总是将自己撕裂为两半,带着假面跳舞的工作,会无端消耗人的心理能量。所以,“情绪一致”的工作和生活才是滋养人的最好方式。
三、为了疗愈,我们首先要感受自己的情绪。
下午,我们在分组练习中,充分利用上午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分小组演练,体验自己作为治疗师,在面对个案的时候,感受到的那些基本情绪。我们被问到:
1、在最近的个案中,你何时曾经感受到了开心(悲伤、恐惧、愤怒)?
2、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或者经验里,寻找一下,什么时候,什么体验让你感受过类似的情绪?
3、这样的体验,对你在处理个案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帮助,对你的来访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貌似所有人都能够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惧,却在真正被问及工作中的情绪时,重新审视觉察到,那些我们用心对待的来访者,真的如老师所言,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督导,他们不经意间让我们反思了自己,也让我们遇到了那些自己未曾觉察的情绪。
觉察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起点。
四、训练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习惯,做好案头工作。
晚上项目特地安排了郑宁老师,作为项目的中方老师,对于我们第一次课程之后的作业做出点评和回顾。感慨郑老师的严谨治学,不仅一一回复作业,还做出了统计分析,在每个环节都标注出了大家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出现的问题。
说到底,仍然是我们踏入治疗师这个行业之处,就被要求的:
1、对于主诉的表述,貌似不难,其实如何简洁明了,用30-50字就清晰表述,需要功夫;
2、对于诊断,特别是鉴别诊断,郑老师特别强调了非精神医学或临床医学出身的治疗师,需要加强学习,严谨遵照诊断标准;
3、治疗思路,咨询计划的制定,不仅仅局限于“症状”本身,也要着眼于“人”,不仅要分析微观行为的意义,而且要大格局地进行行为的宏观分析。尊重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态中,遵从系统“规则”。
表面上我们依赖于心理学工作,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可以离开历史大环境、脱离现实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更加“接地气”,用最朴实的精神,去做这份挚爱的工作。
第一天的课程在密集的日程和饱和的知识点中结束了。而我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后面的精彩,不仅仅在于老师们的渊博与认真,更在于踏踏实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期待!
第一组 胡宇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