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神秘色彩的癔症

您的位置: 首页 > 心理学堂 > 案例分析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强烈的情感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癔症的症状复杂多样,变化多端,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因此,有些人由于缺少相应的医学知识,又受迷信思想的影响,称之为“邪病”,并用烧香、拜佛、“跳大神”等方法驱邪。

下面将癔症常见的临床表现介绍如下: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解离障碍):

1.情感爆发: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表现为嚎啕大哭、捶胸顿足、打滚撞头。周围有人围观时,发作尤为剧烈。

2.癔症性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言语和行为只反映与精神创伤有关的内容,而对外界其他事物却反应迟钝。此种状态通常突然发生,持续几十分钟,然后恢复正常,清醒后病人对病中状态通常不能回忆。

3.癔症性遗忘:病人突然对生活中的某一段时期的经历完全遗忘,或将整个生活经历完全遗忘,甚至连自己的姓名、身份都不记得,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4.癔症性假性痴呆:病人在心理创伤后突然出现严重的智力障碍,对于非常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近似的或错误的回答,有问必答,有答必错,例如问“人有几条腿?”答“有三条”。有些病人表现特别幼稚,表情和动作象个儿童,称自己是“宝宝”,见人就称叔叔阿姨,此症状也称童样痴呆。

5.癔症性漫游:此症状发生在白天觉醒时,病人离开家或工作单位,不辞而别,外出漫游,在漫游过程中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如饮食、梳洗。也能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问路、购票、乘车等。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看来,病人的言行无明显异常。癔症性漫游开始和结束都很突然,一般历时几小时至几天,清醒后对发病过程和经历不能回忆。

6.癔症性身份障碍:病人突然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常表现为鬼神或亡灵附体,此时病人暂时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觉察能力,病人的言语和举动就象是被某个死者或神仙所代替,以代替者的口吻、姿势讲话。两种身份各自独立,互无联系,交替出现。有的病人表现为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交替出现。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

1.癔症性失明:可突然发生双目失明或弱视,但眼底检查正常,也无其他眼器质性疾病证据。可经暗示治疗突然完全恢复正常。

2.癔症性耳聋:表现为听力突然丧失,但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可在睡眠中被叫醒,暗示治疗有效。

3.感觉障碍:有的病人表现为感觉过敏,如轻微的抚摸便引起剧烈的疼痛,对一般的声、光刺激也难以忍受,实际并无神经病变。有的病人表现为感觉缺失,如半侧身体痛觉消失或呈手套、袜套型感觉丧失,其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还有的病人表现为感觉异常,如咽喉部有异物感或梗阻感,而咽喉部检查无异常,称之为癔症球,也叫梅核气。

4.癔症性失音:病人没有唇、舌、腭或声带等任何器质性病变,但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或用极低而嘶哑的声音交谈。

5.癔症性痉挛发作:受到精神刺激或暗示时发作,缓慢倒下,呼之不应,全身僵直或角弓反张,有时肢体呈不规则抖动。一般不摔伤,也无大小便失禁。发作可持续数十分钟,一日可发作多次。

6.癔症性瘫痪:可表现为单侧肢体瘫、偏侧瘫或截瘫,常有明显的躯体诱因,如外伤、手术、躯体疾病后等。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则完全不能活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害的体征,无病理反射。

癔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3.55‰,农村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人群。

癔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病人由于强烈的情感体验而发病,如感到委屈、气愤、羞愧、窘迫、悲伤、恐惧等,这些精神刺激可以直接致病,或者是第一次发病的因素。部分病人多次发病后可无明显诱发因素,可能通过触景生情、联想、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与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有关。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文化水平较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癔症。具有情感反应强烈、暗示性高、表情夸张、自我中心、富于幻想、寻求别人注意等癔症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发生癔症。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即人类在紧张状态下出现类似动物遇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本能反应。另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潜意识中的一种有目的的反应。因为癔症常常发病于困境之中或为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出现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还有的学者认为,癔症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而皮层下出现脱抑制,临床上出现情感爆发、痉挛发作等现象,如果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向皮层以下部位扩散,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出现感觉缺乏、肢体瘫痪等。

治疗癔症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治疗。因为这类病人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疾病,内心紧张,顾虑重重,家属的紧张态度和不当的言行也常常使病人的病情恶化。因此,要让病人知道所患的疾病是功能性的而不是器质性的,是可以治愈的,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消除病人的疑虑,稳定病人的情绪。同时还要让病人的家属了解癔病的性质,稳定家属的情绪,以便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告之家属,对于病人的症状,过分地关注或简单粗暴地不给予帮助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症状强化。

心理治疗,可以增强病人的认知能力,改善个性,解决冲突,转变态度。癔病容易复发,如果能及时消除病因,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正确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复发很有帮助。长期住院或在家休养,均不利于康复。

暗示治疗是消除某些癔病症状的有效疗法。运用得当,有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症状需要应用理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暗示治疗。

药物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必要的,有时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或抗精神病药。

总之,癔症的发病是突然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些是离奇的,在暗示下常常可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突然发病,突然治愈。由于某些迷信活动可以起到暗示作用,有时也会使症状突然消失,因此常常被一些人误认为是“邪病”,给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实,癔病并不神秘,癔病不过是一种心理疾病。

 

供稿人:李艳苓(鞍山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