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T简史及代表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 什么是CBT

认知行为疗法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新理论、新方法而获得人们承认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却是在70年代。

首先是马霍尼、梅肯鲍姆、霍伦和肯德尔先后出版了以认知行为疗法为题的专著;

其次是一些在心理治疗圈内颇具影响的人物,如贝克、马霍尼和梅肯鲍姆等公开表明他们是认知行为取向的心理治疗家,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三是以马霍尼为主编的,旨在“推动和交流有关在调节和适应过程中认知的理论及研究”的杂志《认知疗法与研究》创刊(1977),使得研究者和治疗家们能在这一定期出版物上就有关的理论问题和治疗实践进行交流和探讨。

美国学者贝克根据其对抑郁症的多年研究,在70年代后期提出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

从80年代至今,治疗家们一方面把各种治疗模式运用于临床实践,尝试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用临床实践的结果来对治疗模式进行检验、修改和扩充。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表明,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但优于行为疗法,而且也优于除行为疗法以外的其它各种疗法。

认知治疗不同于行为治疗,因为它不仅重视对适应不良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病人的认知方式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治疗也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动力学治疗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而动力学心理治疗则重视即往经历,特别是童年创伤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即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理论方面的新建树;第二是在解释和治疗具体的心理病症方面进行了探索。伯沃提出“联想的网状结构”,从单一的认知维度出发对情绪障碍进行解释的;约翰逊等分别提出的“多层记忆”与“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学说则是从认知的多维度来对情绪障碍加以说明。

 三、CBT代表人物

1、阿尔伯特·艾利斯

阿尔伯特·艾利斯(1913-2007),出生于匹兹堡,4岁时他和家人逃到了纽约,之后在纽约定居(有一年住在新泽西),在童年是艾利斯曾9次住院,都因为肾炎;19岁时他又并发肾性糖尿病;40岁时患糖尿病。虽然他一直饱受病魔的折磨,但是他努力照顾自己,固执地不让自己不让自己因自己的命运感到悲惨,他精力充沛的生活着,直到93岁逝世。

当艾利斯发现自己能够很有技巧地去治疗他人,而且他也乐于这样做时,他便决定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他认为精神分析是心理疗法中最为精深的理论。于是他接受了一名精神分析训练员的督导和分析。之后他就开始了以精神分析为定向的心理治疗的实践,但是最终他因来访者在治疗中的治疗缓慢而逐渐感动失望。后来他逐渐发现,当他改变来访者对自身及其问题的思考方式,来访者似乎会提高进步地更快。于是,他在1955年发展出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T)。艾利斯因此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直至他生命尽头的前两年,尽管疾病缠身,他也依然每天坚持工作16个小时,坚持每天接待多个来访者,并每天都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专业写作,并且,他依然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并组织研讨会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讲,艾利斯其实在年轻时就已经在用他发展出的这种方法处理自身的问题了。例如,他曾经非常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在青少年时,当他身处一群少女之中时,他就极其害羞。于是在他19岁时,他强迫自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布朗克斯的植物园里与在那里遇到的女孩子说话,他给自己定下了100名女孩子的目标并顺利达成了这个目标。尽管他并没有通过这简短的交流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女孩子进行约会,但是他已不再害怕被女性拒绝了。通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他克服了一些极其牢固的心理障碍。

听过艾利斯演讲的人常会对他那精辟、幽默、神气活现的风格赞赏不已。他自视比研讨会中的大部分的人要更为精辟和幽默。在他的研讨会中,他很乐于表现自己那古怪的一面,比如把粗话夹杂在自己的演讲中等。他深爱自己的工作,他喜欢向人们传达他的RET理论,这些是他热情的来源和生活的重心所以。即使在他辞世前的患病期间,他也依然在康复中心会见他的学生们,有时甚至还会在病床上开展教学工作。他的最后一次研讨会就是在医院里和来访的比利时学生们进行的。除了肺炎,他当天早上还出现了心脏病突发的状况,但是他依然拒绝取消这次研讨会。

幽默是艾利斯哲学中的重要部分,他用幽默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重要挑战。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子教人民如何来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他喜欢撰写一些理性幽默歌曲,他曾说如果自己没有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话一定会成为一名作曲家。

艾利斯于2004年11月迎娶了一位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Debbie Joffe,他把她称为“一生的挚爱”(Ellis,2008)。他们夫妻拥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他们俩时常以一个团的身份出现在研讨会中。

2、阿伦·贝克(Aaron T·Beck)

阿伦·贝克(b.1921)出生在美国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他的童年可以用“不幸”来概括。他的早期教育因为一场致命的疾病而不得不中途中止,而他最终战胜了这一问题,甚至比自己原来的同学还要早一年完成学业。终其一生,贝克都在和各种类型的恐惧做斗争:晕血、窒息恐惧症、隧道恐惧症、公众讲话恐惧症以及对自己健康的担忧。在发展其理论时,贝克时常以自己的个人遇到的问题作为基础来理论时,贝克时常以自己个人遇到的问题作为基础来理解他人。

贝克毕业于布朗大学和耶鲁学院的医学系,他最初是一名神经科的专业医师,但是之后他在实习期改成了精神医师。贝克是认知疗法中先驱性的人物,也是心理疗法中最富影响力的人之一。贝克的成就为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学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贝克尝试对弗洛伊德有关抑郁的理论进行改造,但是通过研究,他开始对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模型—将抑郁视为个体将愤怒指向自身的表现产生了质疑。为此,贝克长久地被很多精神病学的协会排斥并孤立着。通过其研究,贝克发展出了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他发现人们对抑郁的认知反应往往体现在个体逻辑上的错误,贝克称之为“认知扭曲”。对贝克而言,个体消极的想法往往反映了个体潜在的机能不良的信念和假设。当这些信念被个体遭遇到的情境性事件所激发时,个体的情绪状态便会出现了抑郁模式。贝克认为来访者可以通过修正其机能不良的思维模式进而从一系列的精神问题中摆脱出来。他关于精神病理学以及认知疗法的研究使得他在美国的科学协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贝克于1954年加入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系,现在,他依然是那里精神病学系的主任(名誉主任)。贝克开创性的研究证实了认知疗法对抑郁症所具有的良好治疗效果。他成功地将认知疗法应用到了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恐慌障碍、自杀、酗酒、药物滥用、进食障碍、婚姻及夫妻关系问题、精神障碍以及人格障碍的治疗中。他还发明了评估抑郁、自杀倾向、焦虑、自我概念以及人格的量表。

贝克是美国贝克研究所的创始人,该研究所目前由贝克的一个孩子---Judith Beck博士---负责相关的研究和训练工作。贝克有4个子女和8个孙子孙女,他与太太一起度过了50多年的婚姻生活。值得称道的是,阿隆.贝克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帮助许许多多的临床工作者们学会了认知疗法中心。贝克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包罗万象的、成员们通力协作且彼此友善的认知疗法大家庭。他一直积极地投身于写作和研究之中:他出版了17本书籍以及超过450篇的文章。

参考文献:

 1.【美】Gerald Corey著 谭晨 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美】Judith S. Beck 博士著/翟书涛 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黄薛冰,张亚林,认知疗法新进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第27卷第2期, 2000

4.竺洁,认知行为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科教文汇,2009(3)

供稿人:唐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