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互动中的冲突与个体痛苦
冲突一直是夫妻关系研究的焦点,某些特定类型的冲突(例如:暴力、攻击、过于苛刻和否定)与高抑郁水平、高自杀率、病情恶化、低治疗率、高发病率等因素有关。冲突不仅影响夫妻关系,还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理想的夫妻关系并不是没有冲突:若夫妻之间既不吵架,也不向对方表露自己,或者一旦这样做就会受到惩罚,这样的关系也是不健康的。由此可见,冲突和亲密行为存在一定的联系。
冲突有时可以成功解决问题,并且使个体或夫妇的行为发生预期的改变,此时冲突是非常有用的。然而有些问题并不能通过冲突去解决,如果不断尝试去改变配偶,并且因配偶缺乏改变而心灰意冷,那么不管对夫妻关系还是个人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夫妻双方战争连绵,这种冲突往往会侵蚀夫妻之间的亲密感。
健康良好的夫妻关系并不是没有任何冲突,建设性的冲突往往与高度的亲密相关。显然,冲突过程中的“利益”和“好处”是亲密关系的强化物。我们把“亲密”定义为,互动中的个体能准确地表露自己的想法、情感、需要等,并且对方能对这些表露通过认可表达接受与理解,这反过来又使个体体验到被理解与支持。当然,这些行为是彼此互动的结果。因此,亲密行为包括个体准确的自我表露,以及对配偶的觉察、理解和支持的反应。我们将表达接受和理解的反应称之为认可。因此,自我表露/认可反应的循环可作为亲密互动的核心。亲密关系对于配偶或自身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夫妻关系的质量影响颇大,认可是夫妻间情感交流的核心,因为她通过传达接受与理解,从而降低情绪唤醒与攻击,相反,否定的行为传达的是批评、鄙视和轻蔑,最终导致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与攻击。因此,成功的亲密关系往往需要双方充分的自我表露和认可反应,才能够满足和平衡夫妻双方在个人和关系上的需要。认可传达的是理解和接受,随之构筑信任和亲密。接受是用一种清晰而不加评判的方式,传达对配偶的思想、需要、情感、行为、目标或其他行为的接受和理解。因为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情感、需要和其他价值观界定我们自己,所以认可实际上传达的是我们对配偶价值观的接受。认可表达的可能上,“我尊重和接受今天的你,同时也尊重和接受你这样做的理由。”
一些内在行为通过言语或非言语形式表达,并得到部分的认可,这一过程不管对健康发育还是正常心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理解和认可不仅具有增进健康关系的功效,而且还有利于降低人们对情景和刺激的唤醒水平,提高心理加工的效率。相反,当个体表达其内在体验时,却遭到对方的评判,即否定个体体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或否定其随后行为的合理性,此时,问题便应运而生。这不仅妨碍个体的进一步表达,还促使情绪唤醒步步升级。
首先,个体必须能够觉察到自己试图解决问题的尝试已成为问题本身,如整天唠叨着要对方改变。解决应针对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配偶,即承认自己花费大量精力的努力实际上是想改变不可能改变或至少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改变的事实,这一步骤还包括认识到放弃改变的努力可能意味着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因此必须权衡利弊。如果这种权衡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我的努力对我、我的配偶或我们的关系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我希望的”“即使他或她不改变,我也许也能忍受”那么个体可能就愿意放弃先前的已失败的试图改变对方的意图。
其次,个体决定停止先前激发消极情绪升级的行为,并忍受对方的问题行为。个体不再将改变配偶作为努力的目标。这要求个体先改变自己的一些外在行为,例如不再请求、要求、唠叨或做其他尝试改变对方的行为。此外,还要求个体忍受自己的失望(承认自己正在放弃一个想要的结果,甚至为这种丧失而哀伤),放弃对配偶或自己的愤怒和批评。这一步可能带来好处,对夫妻互动起到改善的功效。
再次,夫妻一方即使在停止无效的改造尝试后,仍然会对改变对方念念不忘,并对现状缺乏想要的改变满腹牢骚。让个体关注自己的行为模式,如一味要求配偶改变或因配偶缺乏改变而对配偶横加指责,这种模式只会让自己、配偶和夫妻关系都为之付出代价,认识到沉溺于改造配偶的行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例如:尽管表面上已不再要求改变,但心里却一直因配偶缺乏改变而耿耿于怀会使夫妻冲突一触即发。
最后,个体通过更深入地观察配偶,将配偶的行为放在过去与当下更广泛的背景中去理解,发觉原来先前被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配偶的行为实际上有别的含义。例如:对方经常迟到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工作,而不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不够敏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减少评判,理解行为的起源,关注“是什么”而不是“不该是什么”,倾听配偶,尊重,接受与理解对方所表达的体验,求同存异,共同参与到亲密关系中来,不因互相间的差异而产生裂痕,通过参与、自愿、互惠而超越“自我”,从而达到“我们”的境界。
随着反复地体验描述而不是评判,表露而不是要求,倾听、参与、认可而不是回避或攻击,先前的冲突最终将转变成真诚的理解和亲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正念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史蒂文.海斯等编,东方出版中心,2010.10
供稿人:鲁淑红